查看: 1475|回复: 0

萧功秦:教育改革关键是摆脱课题至上主义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2-16 16:5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萧功秦:教育改革关键是摆脱课题至上主义
时间:2013年1月24日
作者:萧功秦(上海师范大学教授)

来源:中国科学报


教育改革的最关键之处是摆脱课题至上主义,或者说是申报至上、发表论文至上的教育体制。表面上看是国家富裕后鼓励教师投身学术研究,实质却变味为扼杀创新力的“紧箍咒”,甚至是“陷阱”。

现在的教学体系是三种最坏体系的结合。第一个是传统的官僚制,特点是功令考核;第二个是计划经济,规定几年内的攻关任务;第三个是西方的泰勒制,采用计量与计件的方式计算绩效。

在这种情形下,教育部出台了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的高校排名标准,为了追求更高的名次,高校就会把课题、论文向下压。教授们拥有终身教职,学校拿他们无可奈何;但青年教师是大学中的弱势群体,拿不出东西就意味着淘汰。

做学问最关键的是关注现实中涌现的问题,然而在如此情形下,青年教师根本没有时间从问题角度思考学术。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核心期刊论文,然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限,且有着非常八股的套路,观点过新会因被质疑尺度问题而拒绝。

加之,科研经费的增加。过去只能拿到两三千元的课题,现在动辄一二十万元。课题经费激增导致的腐败问题,对青年教师是一个示范作用,导致他们无心学问,认为只要跟着所谓的“大牛”就能分享利益。

要改变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。

第一,从教育部方面,应改变功利性的考核制度。理想状态下,教师应该有相当的自由度,即使处于“自我边缘化”地位,即不拿课题,也能让一些甘于寂寞的学术追求者能在体制内生存下来,并让他们有充分时间来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。

第二,学术刊物要鼓励有创见、有思想的文章,让有价值与新意、即便不那么成熟的观点也有发表机会,而不是引用长篇注解说明常识问题的条框式写作。

第三,不要盲从欧美的学术体制。无论是大陆,还是港台地区,高校教师都面临强大的课题压力。事实上,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都在批判这种制度。因为在这种体制下,往往只会让那些毫无思想却擅长形式主义格律的人如鱼得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法律申明|用户条约|隐私声明|小黑屋|手机版|联系我们|www.kwcg.ca

GMT-5, 2024-6-26 07:48 , Processed in 0.050356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1 Comsenz Inc.  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